7月24日,患者白先生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完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顺利恢复走出血液内科无菌层流病房,标志着新的骨髓瘤自体移植模式在山医大二院成功开启。
52岁的白先生,于2024年3月在山医大二院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经王梅芳主任医师团队精准治疗3疗程后达到VGPR,7月初转入血液移植病房,经全面系统评估,认为疾病缓解状态稳定,各脏器功能良好,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时机成熟。为提高移植接受率、改善移植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并降低医疗成本等,血液内科张建华副主任医师移植团队在历届科主任的带领下,总结前期移植经验教训,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技术,在郑转珍主任的支持和郭建利护士长带领的采集护理团队的精心配合下,医护人员做了充分的移植新流程准备,制定了应急预案并与患者及家属高效沟通,于7月6日开启了新的移植模式。
7月6日开始进行G-CSF+普乐沙福(新型动员剂,采集前11小时使用)无化疗动员→7月10日采集外周造血干细胞,达优质标准(CD34+细胞>5×106/kg)→专用医用冰箱冷藏保存→7月11日患者转入层流病房给予大剂量美法仑预处理→7月12日(化疗结束24h后)回输造血干细胞(冷藏保存<48小时),实现了1周完成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回输的移植全流程。患者度过了严重的胃肠道反应、黏膜炎、肝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等,于7月23日(移植后11天)粒细胞、血小板植入成功,实现了17天成功完成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及移植,创造了新的自体移植水平纪录。
张建华副主任医师介绍,无冻存一体化自体移植模式利用新型动员剂无化疗动员采集高质量造血干细胞,大幅降低了患者住院时间、医疗风险及相应的医疗成本;利用造血干/祖细胞体外生存时间长于移植预处理化疗时间的特点,移植物在短时间冷藏的情况下可保留足够单个核细胞活性,充分保证了造血干细胞早期顺利植活;避免了回输冻存干细胞产品中细胞保护液二甲基亚砜所带来的不良反应、省去了移植物冻存和复苏费用;文献报道,重度黏膜炎和感染率也低于传统移植模式,再次深度提高了医疗安全。因此,无冻存一体化自体移植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及推广研究,但也要重视新的移植模式中更需要移植团队医护对动员、采集、干细胞保存、移植等流程进行整体统筹安排、精准把控全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否则将无法顺利完成。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新诊断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是国际国内权威诊疗中心推荐的一线治疗策略,可明显提升患者疾病缓解率及生存率。传统的移植模式是疾病达到VGP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以上疗效→化疗+C-CSF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2周左右适时行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采集→-80℃冰箱或液氮冷冻保存→患者出院休息→再次入院行移植前评估→转入无菌层流病房接受大剂量美法仑预处理→化疗结束24小时后回输复苏后的冻存造血干细胞→造血恢复转出层流病房。该模式总体完成需要2月左右,其中住院时间通常>5周,动员期间存在感染及出血的风险,造血干细胞采集后从转运、冻存、复苏到回输过程繁琐,存在污染、干细胞损耗、输注反应发生率增加等风险,也增加了移植成本,限制了医院开展移植工作。
初审初校:郑转珍
复审复校:孟 亮
终审终校:王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