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年院史回忆录 >> 正文

深悟岐黄 厚德精医

——记山西省名老中医、我院原中医科主任医师顾兆农先生 周乃忠撰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8/04/10 16:46:16       浏览次数:

志存达高远 博极探医源

顾兆农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国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是由孟河医派传人徐衡之先生创办,江苏省常州市孟河镇是孟河医派的发源地,孟河医派作为中医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在中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年的孟河镇名医众多,声振南北,近现代的中医大家,诸如丁甘仁、马培之、章次公、秦伯未、朱良春、颜德馨等均出自孟河医派。孟河医派把“平民意识、全科思想、人文关怀、兼容并包”作为其传承发展壮大的四大支柱,对中医后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顾老出生于江南,自学医伊始,深受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影响,一生研究孟河学派,沿袭了孟河医派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许多优秀品质和良好作风。

上海国医学院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培养中医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曾经培养出许多中医名家。顾兆农毕业后随沪上名医吴秉卿先生侍诊,后设立诊所,悬壶于家乡泰州,在当地颇有名气。新中国成立前,中医药事业一直处于备受政府歧视和排斥的地位,中西医之间的隔阂、重西抑中的矛盾不断激化,中医药发展止步不前,甚有衰退。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存废之争逐步走向复兴,当时为了贯彻党中央“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陆续聘请了陈瑞丰、邢子亨、葛文元、申茂功、孔宪仁、孔庆丰等中医,于1956年成立了中医科。1959年以后,顾兆农随同李春生、张人镜、白历珍、秦令德、李淑兰等人陆续调入医院,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医院开始招收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中医科力量,中医科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顾老成为领军人物之一。

师古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

顾老临症七十余年,以毕生精力钻研祖国医学,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反复研究,摄其精要,采众家之长,融诸家之说,补自家不足,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辨证、立法、遣方、用药多有独创;强调研究诸家学术,不可因循守旧,要圆机活法,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辨证,将证认清,治之如同启锁,一推既开;认证之法,先辨阴阳,以求其本,病本既明,虚实寒热,则迎刃而解。这些学术思想均为其一生临证的经验总结,难能可贵,又启迪后人。

顾老生前擅长各科疑难病杂病的诊治,尤以治温病、高热、血液病、硬皮病、脉管炎、急腹症、心肺病等最为应手。顾老常言:“杂病者,证治杂乱之谓也。就其医理,伤寒准绳于六经传变之论;温病遵循于三焦及卫气营血之说;内伤亦有脏腑生克、气血互资之谈,唯有杂病犹如豆粟撒地,迄今尚无章法可循也。”但顾老又认为:杂病之诊治,也并非绝无规律可求,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则必会由不知到有知,从而对该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上得以创新。顾老认为,对顽固性疾病及疑难杂症,不要只注意对眼前病候的辨认,而应探求整个病情之演化。只有清楚其病机转化,驾驭其病势发展,才是病患之医治关键。1976年,顾老曾治一少女,因唐山地震房塌,砸伤腰部致完全截瘫。自入院后,每午饭后即感不适,微微身冷,少顷蒸蒸发热。热盛时,给以退热剂,可汗出热降,如不用药,至晚7时许,也可自行汗出而身凉,如此反复两个多月,体质日趋虚弱。临床上曾反复会诊讨论,多次全面检查,试用各种治疗措施,但发热原因始终未明,用药从未显效。顾老会诊后,抓住病人神情忧郁,胸膈满闷,饮食不振,溲黄便溏,舌色淡、舌苔厚腻微黄,脉左濡右细之特征,认为患者正值青春年少,突降大难至腰以下废用,终日情绪低落,以泪洗面,又化热蕴蒸于中焦,热被湿遏,则留恋难以外越,患者之所以发热缠绵,体质日损,显由此而使然。于是,顾老先予三仁汤,宣化中焦,清利湿热;待湿热退后又取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甘温除热,图本根治,终获全效。其治杂病论理之术可见一斑。

顾老对于一些病证复杂,病因病机呈现多样化的综合性疾病曾说:“是病皆有起因,有病因去而痊愈,有病因去而症留,对于杂病而言,后者较为多见”。这是因为随其病机演化,支配该症之病理因素可渐趋复杂。故凡投治罔效之症,均应注意多元病理因素之可能。如治一38岁男性工人,因其重感冒服吲哚美辛50毫克,而致全身汗出如洗,病痛诸症遂去,但遗留头身汗出不止之杂症,且精神日渐不振,以后多处求医,均治不效。顾老先予桂枝汤,服之不应,又合方玉屏风散,药后病势暂减,又因小劳复汗出如故;诊其舌光无苔,脉浮无力,最终,顾老治疗该病采用叠方立法组成方剂。其中桂枝汤调营卫可治表虚,玉屏风散振卫气可密腠理,生脉散益气养阴可敛汗出,龙牡合小麦安神气可护心脏。因本方构思严谨,药证合拍,故收效显著。顾老诊治杂病策略可谓深谋远虑,细致缜密。

行医德为先 做人品为重

顾老一生淡泊名利,不求奢华,容膝自安。晚年本应颐养天年、含饴弄孙, 仍身兼数职,工作繁忙。虽年迈多病,却坚持门诊,处处为病人着想,从不开大处方,常曰“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多而在能中病,贵在恰中病机”。他用一生践明了医为仁术、济世为怀的行医法则,真正做到了病家延请,有求必应,治病救人,认真负责,对病人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和爱护,视患如亲,既用高明的医术解除病人的痛楚, 也以其医德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医乃仁术的医者风范。

顾老勤于中医外科的临床实践,先后在继承古方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三因治则,先后开发出针对胆石症的“胆石一号”“胆石二号”和针对肾结石的“肾石一号”“肾石二号”系列方剂。在研制及观察疗效过程中,顾老不顾年事已高,亲历亲为,亲自在家煎煮中药。在验证胆石系列方剂疗效过程中,指导学生收集患者大便,稀释、清洗、过滤,以得到排石的确凿证据,为该方剂的临床运用和疗效验证找到第一手证据,这种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反映了顾老溯本求源的求真科学态度。

在中医中药治疗急腹症方面,顾老得心应手,颇显功力,更具仁爱之心,使很多患者因此免除了手术之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省级领导的孩子突患急腹症,因恐于手术,家属特请顾老会诊。经顾老四诊后,当机立断确定诊疗方案,内服中药,外用灌肠,经过治疗,患儿奇迹般地好转,最终痊愈,避免了手术之苦,中医药显示出的强大威力,使患者家属感谢至极。这其实是顾老集多年临症经验开发出的“通腑一号”“通腑二号”的神奇疗效,因此效如浮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脉管炎发病率、致残率都非常高,成为当时医学界的难题之一。脉管炎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简称,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中、小动脉和静脉的节段性炎症性疾病,下肢多见。表现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和游走性表浅静脉炎、严重者有肢端溃疡和坏死,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众所周知,山西是资源大省,尤其是煤炭资源储量较丰,因此,山西的煤矿多,矿工多,煤矿工人常年在不见阳光的矿井工作,受寒、受湿的机会多,因此,脉管炎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很多患者正值青壮年,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治疗不当或贻误时机,很容易截肢,造成终生残疾,丧失劳动力,成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如何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挽救患者的家庭?顾老进行了多年的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他结合脉管炎的起病特点和临床表现,把脉管炎分为虚寒型、毒热型、湿毒型及淤血型四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使很多患者避免了截肢。

顾老生前在诊治脉管炎患者时,有一习惯动作,就是常常让患者把患肢放到自己的腿上,以方便观察。有的患者病情较重,常常血肉模糊,并伴有异味,甚则溃烂,顾老也从不嫌弃。在中医科病房,值班的医护人员还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看到顾老的身影,他不顾年老体弱和工作一天的辛劳,前来观察患者恢复情况,悉心指导用药,为下一步诊疗提出建议。在顾老诊治的患者中,很多人都是从外地慕名前来的,在承受心理及经济重压的前提下,还有舟车劳顿之苦,顾老为了方便患者用药,经常在病情稍有稳定的基础上,改汤剂为自制丸剂,以利患者用药并巩固疗效,还避免了长途奔波之劳。有一位山西绒织印染厂的二十七八岁年轻人,不幸得了脉管炎,正是在顾老的精心诊治下,免除了手术及截肢之苦,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并结婚生子,重拾了家庭幸福。

医治硬皮病等疑难杂症,也是顾老的绝招。当年有位农民患有硬皮病,久治不愈,苦不堪言,危及生命。经顾老辩证治疗一段时间后,奇迹般地好了。这位患者为了感谢顾老救命之恩,特意送他一些礼物,顾老执意不收,婉言谢绝,并说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这种“小事”常常发生在顾老身上,顾老对患者不分长幼尊卑、富贵贫穷,高官布衣,一律一视同仁,充分体现了顾老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大医风范。

顾老的一生中处处体现了孙思邈所说的“大医精诚”,他不矜名,不计利,“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心研究古典医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提高,挽回造化,立起沉疴;他经常告诫后辈做人、做事、做学问要融为一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塑造出永不磨灭的大医风范。

简朴以养德 闲静以养生

顾老在诊病之余,生活简单、简朴,但极有情趣,平日早餐,不过是大米粥,一碟炒黄豆,一碟辣酱;午饭也不过蔬菜清汤,偶尔食鱼,唯有在节庆之日,自己动手炖煮猪肉猪肘,内置数枚鸡蛋,红烧之后,味足醇香,每每自己不舍得吃而分赠他人。他的诊室内,墙上挂着高雅的字画,几案上摆放着玻璃缸,缸里盛着清水,放有美石。顾老先生热爱生命、热爱植物,阳台上摆放着几盆赏心悦目的盆景和两三个有大有小的鱼缸,红鱼锦鲤,漫游其间,营造出一种清新典雅的宜人氛围,正可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幽然意境。顾老生活简朴,但富有情趣;诊病明察秋毫,但不失幽默,在诊疗和工作之余,也常常同患者家属及同事们开玩笑,调节气氛;顾老八十余岁后,中风过三次,每次均能够逢凶化吉,都是通过努力,坚持锻炼,康复如初。顾老能平安健康地度过99年的漫长人生之旅,充分明证了“仁者寿”的古训。

七十年的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历程,顾老既有艰苦奋斗的曲折,又充满快乐和满足。顾老怀着对祖国中医药的无限热爱和深厚感情,诲人不倦,教诲后辈,培养中医接班人。在传授学术经验方面,不保守,广开认贤之路,言传身教,终成榜样,培养了众多的中医药专门人才。第二批国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薛秦主任,现任中医科主任马华教授等均在师承顾老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成为业务精英和领军人物。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有勤奋不懈的努力,需要有良师益友的指点,需要有汲取百家的胸怀,需要有待人接物的真诚,需要有洞察先机的敏锐,需要有中西并举的全面,需要有师古不泥的智慧,需要有踏实勤勉的实践,更需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在这些方面,顾老无疑是楷模,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顾老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已有二十余年,但他的仁术医德,人品情操,对岐黄的妙悟及丰硕的实践成果,都是我们二院人共同的宝贵财富,也为我院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生生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而如今的二院中医科拥有一支医德高尚、业务精湛、勤勉敬业的工作团队,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被山西省卫生计生委评为“山西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在我院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编文纪念,以怀念前人,教育后人,薪火相传。

官方微信

医院满意度调查

患者扫此二维码

医院满意度调查

职工扫此二维码

  • 主办单位名称: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备案号: 晋ICP备12002983号  邮编:030001

  •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151号

  • 医院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