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年院史回忆录 >> 正文

服务患者的人生情怀

——记山医大二院原心内科主任王友桂 汪军生撰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8/04/10 16:41:41       浏览次数:

原山医大二院心内科主任王友桂教授的一生令人敬仰。他一心为患者着想,从未考虑过个人得失,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我省心血管专业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成为我省心血管专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即使弥留之际,依然惦记着患者的病情,惦记着他热爱的医学事业。

少年立志从事医学事业

1932年8月15日,王友桂出生于太原市,祖籍是河北省涿州。他的父亲早在“七七事变”前一直在邮局工作,先后在太原市、平遥县、忻县、太谷县和祁县邮政局供职,母亲是个家庭妇女。1940年,在平遥县上了小学。后因父亲工作调动,他和家人辗转多地。

1946年他考入山西省立太原工业职业学校附属中学班学校,1948年8月解放军围攻太原时,为了躲避战火和不被阎匪军抓兵,家人送他去了北京。

1949年春,太原解放,他考入山西省立进山中学。进山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的学校。这里曾涌现出多位革命志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党立了功,为学校铸造了光荣的革命传统,他们的英名永远镌刻在进山中学广大师生的心中。在进山中学的学生年代,年轻的王友桂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许多进步思想的影响。令他深受触动的是,当时刚刚解放不久的山西一穷二白,医疗卫生条件极差。身边许多身患疾病的人都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在病痛之中挣扎,有的甚至英年早逝。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名出色的医生,努力改变这一现状。于是,在进山中学,他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中及高中学业,1953年高中毕业后,他如愿考入了全国著名的医学学府北京医学院。1954年4月16日,他被批准加入新民主主义共青团。

1958年四、五月间,在北京上大学的王友桂,有幸在十三陵水库参加了12天的义务劳动。十三陵水库的建设是中国大跃进年代的一段历史缩影,它是1958年由毛泽东主席号召修建的,当年6月30日建成,从开工到建成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在当时没有施工机械的条件下堪称奇迹。当时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十三陵水库参加了一天的义务劳动,曾经轰动一时,于是社会各界把能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视为一种荣耀,事后他还写了小结,谈了自己的收获和感受。他说以往自己缺乏劳动锻炼,连一担水都挑不了。自己是个共青团员,要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他还总结了自己的收获:一是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他们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二是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人的力量改变了自然环境;三是党的正确领导,人们冲天的干劲,是水库建成的保证;四是解放军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潜心钻研谱写“救心曲”

1958年王友桂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医学院附属一院内科工作。1963年12月来二院工作。1965年任内科总住院医。1979年任讲师。来二院工作后,一贯表现积极,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服务态度好。做总住院医师是一个能够迅速提高能力、全面提升素质的重要机会,王友桂非常珍视自己做总住院医师的学习机会。虽然,当时的总住院医是24小时负责制,就吃住在医院,白天晚上都在病房工作,但他总是精神饱满地随叫随到,并在工作中勤学好问,刻苦钻研,不怕吃苦,勇于负责,由此奠定了扎实的医学专业技术基础。之后,他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数十年,对冠心病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的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进行了一系列临床研究,摸索出了一系列新的诊断方法,并应用于临床,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挽救了无数生命垂危的病人,温暖了无数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他用心血弹奏的一支支“救心曲”是那样的娴熟、悦耳,高亢激昂,委婉悠长。

他对事业有执着的追求。不知有多少次深夜的电话铃声把他从睡梦中叫醒,他迅疾赶到病房和急诊科;多少个日日夜夜守护在危重病人身旁;多少回迎风寒、冒雨雪奔走在三晋大地上。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的睡眠出了问题,科里许多大夫护士都知道,即使王友桂主任吃上速克眠,只要有事叫他,他就能立马起来,处置各种各样的病人。

1991年4月下旬的一天,王友桂赶往长治连夜抢救了一个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刚刚返回医院,又接到紧急出诊运城的通知,他二话没说,拔腿就走。原来这是位患冠心病、糖尿病多年的老人,名叫赵守清。这次她是慕名到运城治疗皮肤病的,不料旧病复发。王友桂赶到时,病人已经出现了严重心肾衰竭症状,处于垂死状态。王友桂凭着自己扎实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沉着应对。经过整整5个昼夜的紧张抢救,老人终于脱离了危险,而他却因连续工作,过度疲劳,累得胸口发闷,四肢瘫软。

如果说医院是与死神争夺人类生存权力的战场,那么,心肾科就是随时随地面对死神,与死神短兵相接的前沿阵地,有时情况突如其来,有时病情险象环生。王友桂和他的医生护士们就像上弦的箭,时时处于“一级战备”。1988年一个黄昏,17岁的姑娘杨喜凤因病毒性心肌炎急性发作被送到心肾内科抢救。严重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使患者处于反复昏迷、抽搐之中,心律每分钟有20多次,血压几乎测不到了,死神的魔爪紧紧扼住了姑娘的咽喉。王友桂不相信眼前这位刚刚踏上生活里程的姑娘,会这样匆匆拉上人生的帷幕。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一边指示值班医生紧急进行胸外压,嘱咐护士准备必要的器械以防不测,一边召集有关人员研究病情,讨论科学的施治方案,当即决定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明白,面对这样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安装心脏起搏器,随时都会使病人心脏骤停,前功尽弃。王友桂冒了这个险。在他亲自参与下,死神又一次望而却步,姑娘得救了。十几天后,杨喜凤摘掉了临时心脏起搏器,病房里传出了她爽朗的笑声。

王友桂有起死回生之术,但他从不以此做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筹码。寿阳一位患者入院后,拿出100元钱,说什么也要送给王友桂,说:“这是一点心意”。王友桂体谅患者的心情,就意味深长地告诉他:“你放心地看病,救死扶伤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心愿,你康复了,大家都满意”。苛岚县一位农民因安装心脏起搏器住院,他那个干运输专业户的儿子带着300元钱追到王友桂家,被王友桂全家好言劝说。五寨县商业局一位干部急性心肌梗塞,王友桂赶去抢救。这位干部脱险后,非要送一辆自行车表达谢意,王友桂再一次婉言回绝。事后不久,这位干部托人把自行车带到太原,说啥也要他留下,王友桂无奈,事后把钱如数寄还了那位干部。

教学科研工作成绩显著

王友桂是山西省心血管内科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在心血管专业这片广袤的天地里付出了滴水穿石的耐力,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成果。他担任内科教学工作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服从教研室的安排,勇挑重担,教学态度严谨,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富有讲课艺术,讲课重点突出,纲目清楚,层次分明,有张有弛,讲课效果好,受到学生和同行的好评。他带领全科,在心导管室配合下,率先开展了冠状动态造影和心内膜心肌活检,填补了省内空白;他结合临床实践,积极总结探索,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心肌病31例分析》、《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在国内首次报道了较大数量的病例,被引用于《内科讲座》一书中,有的文章还被介绍到了国外;他主编或参与编写出版了5部专著,其中《心血管疾病分册》、《卫技人员职称晋升题解》获省医药科技优秀著作二等奖;他还参审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译文;他不仅为培养高层次的心血管专业人才呕心沥血,还通过系统的心血管病和心电图专题讲座,为厂矿、企业、农村培训了千余名医疗技术骨干。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的忠诚,荣誉的花环不断抛向了王友桂;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干部; 1992年被卫生部和人事部联合表彰为“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并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留给人们的美好印象

老伴万荣生对他的印象是:他这个人干什么事都很认真。记得有一年,王友桂主任担任高评委,遇到一件事,一位小店医院的大夫,毕业于某医学院,年资挺高,由于文章篇数问题,职称问题一直未解决。老王觉得,如果此人评不上高级职称以后再没机会了,挺可惜的。他与这位大夫非亲非故,也不认识这个人,跟他毫无关系。但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想方设法,几经展转,终于联系上这位大夫,告诉他问题所在,如何处理。妻子回忆道,“这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对于素不相识的人,他都热心帮助。而对于自己的家人,却是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我晋升的时候,当时大孙子早产,我就没有参加外语考试。有人给我出主意,说走走关系弄个合格证,他知道后,坚定地说,这不行,日后让人戳脊梁骨、骂你。所以到现在,我还是个中级职称,我周围不少人都晋升了副高,把我给摔下了,但我不后悔”。

万荣生说,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他家住平房的时候,王友桂刻苦学习外语的事情。王友桂中学时学的是英语,大学学的是俄语。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以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强化自己的外语水平。日复一日的学习,查阅外文资料,观察临床病例,终于完成了一篇结合临床实践的外语论文。相比之下,现在有些人写论文弄虚作假。而那个时候,他们那代人为完成一篇论文要下多大的辛苦!务实精神着实感人。后来我去北京看我的同事,一见面她就喊我,小万,我在杂志上看见王友桂写的论文了,写的挺好,发表在广东省的一个专业期刊上。从这一点上,能感觉出他是个爱学习、爱钻研的人,是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

儿媳妇王瑞英对他的印象是:在家庭琐事上,公公总是能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替他人着想,公正和平地化解家庭小的过节。在工作中,特别讲规矩、特别认真。她说,“记得有一次,大约晚上八点,科里一位值班大夫打来电话,要回去吃饭,让我替他顶一会儿,在家顶会儿就行。我说可以,你去吧!我公公听到我们电话里的对话,就说,你要替人家顶班,就去病房,你不是在家没事吗?你们是没有遇到事,要规规矩矩的,值班就是值班,家里可以给你送饭,没事可以在病房看书。万一病房有事,患者出了问题,你怎么办?若真有事,就来不及了,这都有过教训的。从那以后,我值三线班一直是家里给送饭。在院里住的很多大夫回家吃饭,而我都是家里送饭,这就是我们的家规。”

心内科的前身叫心肾组,肾内科专管肾透析的高仁义说,他从王友桂主任身上学了很多东西。记得有两位病人需要做透析,因为当时没有经验,技术落后,条件简陋,王主任从北京请来专家,手把手地教大家学技术、传帮带,每个礼拜为病人做两次透析。这样慢慢的摸索,逐渐的积累经验,技术一天天熟练起来,在王主任的带动下,我们医院的透析技术逐步掌握。所以说,王友桂是一位对事业很投入的人。

跟他共事多年的同事们说,王友桂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事严谨,逻辑性强,条理清楚。他管病房的时候,实习学生、进修生、转科人员,还有本科室的大夫护士,都爱听他讲病例。交班会上,他能很有条理地说出每个患者的病情,如何加以处置。当遇到一个比较复杂的病人,他能很快从患者错综复杂的病因当中抓住主要矛盾。比如说病人心脏有杂音,这就是器质性心脏病,他能先定性。跟上他管病人,让人感觉有头绪,思路清晰,而不是杂乱无章。

大家还说,王友桂主任是个很严肃的人。不常跟他打交道的人,初次和他接触,总觉得他很威严,不敢跟他多吭气。他的同学、朋友来看病,都说找小万(王友桂老伴儿),别找王友桂。其实时间长了,他还是挺好接近的。他对子女管教的确实严厉,不听话、做错事有时还要挨顿痛打。他对属下工作中要求严格,闲暇时他是个热情好客的人。王主任家有个习惯,每年大年初一,都要摆上一桌丰盛的宴席,前来拜年的人都会被热情地请上桌喝几杯,一不留神有人就喝高了,有的在王主任家昏睡打呼噜,有的一步三晃地回了家,出洋相的几乎年年都有。

有广博的兴趣和爱好

王友桂主任在工作中充满热情,在生活上也有许多个人爱好。在学校时,他是班里的文体骨干,演过话剧、活报剧、表演过双簧等。工作后他依然是这方面的积极分子,他曾参加过大内科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演过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节目。那时候,大内科文艺活动十分活跃,刘澜演过江姐,刘望彭表演过诗朗诵,张永兴也演过节目,大夫、护士都上场。他喜欢体育,爱打排球。中学是学校排球队的,上了大学也是北医排球队的队员。上世纪50年代,还曾经到过福建海防前线慰问解放军官兵,为他们进行过排球表演。他喜欢看NBA球赛,特别爱看姚明效力的火箭队的比赛,还专门订阅了《体育周刊》的杂志和报纸,时刻关注姚明的赛事。2008年,北京将要举办奥运会,此时的他已是76岁的老人,当时得了一场大病,王主任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活到 那会儿,让他能看上奥运会就行。他唯恐自己的身体不给力,看不上奥运会,留下终身遗憾。然而,命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他,顽强的生命力让他挺了过来。王主任同样喜欢足球比赛,什么世界杯、欧洲杯、亚洲杯,还有屡战屡败的中国男足的重大赛事,他都喜欢,有时甚至熬夜通宵看比赛。退休后,没了工作压力,人们去他家串门,多半能碰到王主任在电视机前看体育比赛,科里的年轻人就跟王主任开玩笑说,都说您喜欢体育,也没见您运动过。他开玩笑说,我运动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病榻上仍留恋心爱的事业

2016年9月17日,天气凉爽,正值中秋佳节。笔者来到二病区七楼老年病房看望在此住院的心内科老主任王友桂,这已是我今年第三次看他。与前两次相比,他的精神状态好多了。想当年,他曾是我院心血管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其名声曾享誉三晋大地,曾为山西百姓的医疗健康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老专家。如今,他已是一位多种疾病缠身、卧床不起的病人。走三五步,站在窗前,就能看到修建一新的、漂亮的五一路。然而,对他来讲已成为一种奢望。再有三年的时光,我院将迎来建院百年华诞。当前,院内的许多老专家都在撰写自己奉献二院数十年的人生经历,这对他而言也成为一种遗憾。领导安排我做此事,由于自己水平、能力的原因,恐难以让王主任本人、家属和大家满意。

在与王主任的交谈中,躺在病榻上的他,还在不停地念叨着,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去,回到病人的身边去。这就是他孜孜不倦、执着追求、服务患者的人生情怀!

官方微信

医院满意度调查

患者扫此二维码

医院满意度调查

职工扫此二维码

  • 主办单位名称: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备案号: 晋ICP备12002983号  邮编:030001

  •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151号

  • 医院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