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年院史回忆录 >> 正文

献身普通外科事业的医学大师

——追忆记我院原普通外科主任祝庆华教授 任晓辉撰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8/04/10 16:39:07       浏览次数:

他有一双回春的妙手,他有一颗慈善仁爱的心,他有演讲家的讲课艺术,他有求实严谨的进取精神,他不为名利,不图索取,把自己毕生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了心爱的医学事业,为山医大二院乃至山西省普通外科专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山医大二院普通外科创始人、山西普通外科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山西省医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山医大二院普通外科主任祝庆华教授。

1929年3月14日,祝庆华教授祖籍安徽宿县,出生于北京一个旧官吏的家庭,母亲是家庭妇女,父亲担任旧政府的文书官职。他上面还有个姐姐。从记事起,家境状况就不错,他和姐姐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很顺利。祝庆华教授从小就是一个聪明伶俐、善于言辞、勤奋好学的孩子,父母疼爱、老师喜欢、一路学习成绩优秀。北京第六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辅仁大学(北师大的前身)生物系,在那里他结识了志同道合、后来成为伴侣的药朝蔚老师,两人同窗共读,互帮互学,一起度过了一年美好的同学时光。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令无数青年欢欣鼓舞。祝庆华教授目睹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新中国的诞生使他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他把自己的未来融入了祖国的建设发展之中。当时的祖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医学事业更是相对落后。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家庭因为疾病更加贫困,许多市民因为有病得不到较好救治失去了生命。这一切都归咎于没有发达的医学事业。他清楚,连偌大的北京城,像样的医院也没有几家,而且根本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进得去的,于是在他心理萌生了学习医学,当一名医生,为百姓袪病除疾,使更多的人以健康的体魄建设新中国的念头。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和姐姐,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就这样,祝庆华教授以大一学生的身份参加了当年北京医学院的招考,以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被录取到了这所国内知名的医学院校。从此祝庆华教授与医学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在校期间他刻苦努力,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科医学知识,门门功课都是优秀。1954作为优秀毕业生,在分配工作时,他响应学校到边远省份和基层工作的号召,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毅然告别了父母亲人,来到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

祝庆华教授被学校和医院安排在外科工作。当时医院是大外科,主任是马景昆,骨科、普外、心血管外科、泌尿外科等都在一起,这些专业都还是大外科里面的专业组。初来乍到,祝庆华教授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有机会能上的手术他都上,那怕在台边看老师们如何做,他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马景昆也很看重这位勤奋的小伙子,从手术到教学,各方面都给他以悉心的指导和培养。很快,祝庆华教授就掌握了外科医生应掌握的基本手术技能,能够独立开展专业组当时开展的所有手术。对每一位患者,他都潜心研究病情,术前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熟悉解剖结构和方法步骤,以做到上台时胸有成竹。由此经他治疗的患者都以相对创伤小、出血小、伤口美观、疗效好著称,他也成了普外专业组数一数二的人物。

1957年底到1958年初,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去了新成立的山医一院。普通外科专业组一些人去山医一院后,祝庆华教授主持专业组工作,后来被任命为外科副主任、教研室副主任。当时外科和外科教研室主任是马景昆,再后来普外独立成科后,祝庆华教授任科主任和教研室主任。

祝庆华教授主持普外科工作期间,为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差错,给患者以最满意的疗效,在专业组引进推广了国内普外医学大家裘发祖的专业系统规范化管理制度。对手术范围实行层级管理,对各级医师的手术范围进行界定,如规定住院医师必须先打牢基础,从阑尾、疝气手术做起,不能好高骛远;主治医师在住院医师范围的基础上可做到胃切除等;副主任医师以上则可以在主治医师范围的基础上,做到肝、脾切除及脾肾分流术等。对手术适应症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类别级别不同,处置方式不同。如对阑尾炎的管理,可分为单纯性、化脓穿孔坏疽性、穿孔腹膜炎脓肿性三类。单纯性阑尾炎可采取保守输液方法治疗,亦可进行手术;化脓坏疽性阑尾炎则必须手术;若穿孔引起的腹膜炎,使阑尾形成一个脓肿,就先不手术,而是选择保守消炎,待肿块消失后再行手术,因为不如此开腹后会找不到阑尾,分离过程中极易导致肠穿孔。

系统化规范管理制度推行前,祝庆华教授就在交班会等各种场合广泛宣传:“这些规矩和方法,都是前人经验教训的结晶,执行到位与否,事关病人的健康,性命关天啊!”。他不厌其烦的宣讲,使这些制度深入人心,各级医师都认识到守规矩的重要性,并在医疗工作中认真落实。制度实行后,祝庆华教授除门诊、教学、手术外,每天蹲在办公室要求做完手术的医师都必须汇报疾病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步骤和方法,并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对符合规矩的予以肯定,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指出,不按规矩来的严肃批评。一次,一位高年资医生为一位肠梗阻患者做了右半部结肠切除术,按规定本应将回肠与结肠吻合、结肠残端造漏,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觉得不妨尝试一下其它方法吧,于是进行了回肠残端造漏。祝庆华教授知道后,在交班会上铁青着脸,严肃地质问他从哪里学来的方法、有什么利弊、为什么术前不商量讨论,并毫不留情地当众进行了批评,指出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是术后大便不好管理,还需进行第二次手术,又依据掌握的相关病例资料,列举了国内权威专家的病例分析,最终使这位医生认识到自己未按规矩来对患者造成的麻烦和伤害,也为全科医生上了一次生动的规矩意识教育课。此后,严格执行规范化管理等核心医疗制度成为各级医师的自觉行动。大家在工作中有什么新想法都及时与祝主任沟通,手术方法有什么改进都一起研究,探讨得失,权衡利弊,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差错和失误,提高了医疗质量,保障了患者安全。

执行核心制度,严格规范管理,并不等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借鉴国内先进医疗质量管理经验、学习国内先进技术方法、获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必然选择。祝庆华教授非常注重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展,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探索总结了多种诊疗方法,取得了理想效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肝硬化门脉高压致使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很多,急诊常常能碰到,许多患者因为没有好的处理方法而失去了生命。但此时国内已经出现了“门脉高压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大出血的措施,许多省份都陆续开展,在治疗这类病人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于是祝庆华教授多次亲自外出学习取经,回来后实践探索,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这一填补空白的新技术,一是挽救了急诊大出血患者的生命,二是从预防着手,通过手术避免了大出血。该手术需要将门静脉与腔静脉、脾静脉与肾静脉分别接通,以此达到降低门脉高压的目的,所以相对复杂、难度较高。但祝庆华教授在困难与风险面前没有退缩,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攻关成功。同时开展的还有“门奇静脉断流术”。由于这两种手术难度较大,并发症也多。70年代他又探索开展了“肠系膜上静脉、腔静脉分流术”,这种手术的主要优点是相对前两种手术并发症小。为了解决上消化道出血问题,他还带领赵德英等大夫进行动物实验,开展“肾内降温控制上消化道出血”实验研究,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后应用于临床急诊病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手术为当时国内最早开展,相关论文发表于《中华外科杂志》。

70年代,对急腹症的准确诊断是普外科医生的一大难题。祝庆华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探索出“用诊断性腹腔插管诊断疑难急腹症”的方法,即在患者腹部打个小孔,放进插管,看引出的是脓还是血,以此判断是否出血,出血量多少,而后综合分析诊断急性胰腺炎、肠坏死等疑难性急腹症。该方法是非常实用的一种诊断方法,为更多地造福患者,祝庆华教授将它推广到省内许多医院,也被省外一些医院采用。这一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华实用外科杂志》,作为科研项目还获得了山西省科技进步奖。

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后,祝庆华教授乘全国各行各业向科学技术进军的东风,在科室拨乱反正,恢复系统规范化管理,在各项工作趋于稳定的基础上,重点抓学科建设工作。首先普外科与国内知名医院、知名专家建立了广泛联系和业务往来,邀请专家来院讲学和技术指导,并派出人员外出学习取经。当时北医大一院的黄延庭、李同教授,北医大人民医院的张嘉庆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的汪忠镐院士、钟守先教授,贵州医学院的夏亮芳教授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都是山医二院普通外科学术交流方面的座上宾。与此同时,他积极争取省、厅和医院的支持,先后购置了纤维胃镜、胰十二直肠镜、胆道镜等腔镜设备,在省内较早成立了内腔镜室。开展了胃部疾病诊断息肉切除、胆管胰管造影、胆管取石等手术,解决了胰腺和胆道疾病的诊治问题;利用胆道镜可上到肝内胆管,下到十二指肠,将肝内胆管结石全部取出,解决了肝胆外科处理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的难题,避免了二次手术;还开展了不切除胆囊治疗胆囊息肉和胆结石新工作。腔镜诊治技术的开展,使医院在消化道疾病、肝胆胰疾病的诊治方面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针对腔镜技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祝庆华教授带领科室人员积极攻关。由他牵头的《甲基数醚溶石疗法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主要解决了胆道镜取石过程中,因胆管狭窄处上方有石头而镜子过不去,以及石头大镜子取不出的问题,采用先溶石后取石的办法使难题迎刃而解。该研究在国家和省级杂志发表多篇论文,还作为科研课题获得了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祝庆华教授还借鉴湖南经验,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肝肠吻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手术,这一手术是当时除湖南之外国内开展的第二个省份,居国内领先水平,将二院普通外科推到了全国先进行列。同时引进纤维胆镜,探索开展了不切除胆囊治疗胆囊息肉和胆结石工作,取得了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效果,受到患者青睐。

祝庆华教授以院为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在全院都是出了名的。平时除门诊教学和手术工作外,他就守在病房,查完房后就在自己的办公室研究病例资料,学习前沿知识,患者和下级医师有事随时都能找到他,他也是随叫随到。

一天上午,祝庆华教授刚出办公室上厕所,就被一位患者家属拦住:“祝主任,快看看我爸爸吧,他坐卧不安,烦躁得厉害,都在用头撞墙了!”祝庆华教授立即来到病房,当了解到患者是因胆囊炎化脓坏疽而收住院时,准确判断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重度神经中毒症状,命令主管医生立即进行手术。手术很顺利,患者的病痛解决了,全家人都很感激,下级医师也从中学到了经验,增长了见识。祝庆华教授常常转病房,一个个病室,一个个病人,挨个挨个地过。询问、查体、瞧病情变化、看诊疗措施是否妥当,当发现问题时立即解决。因为他深知科主任肩上的职责:“要认真细致地做工作,敢于担当,从严管理,消除纰漏,不能让一个病人出问题!”。

一天中午12点了,祝庆华教授还在办公室看书。这时一位大夫跌跌撞撞地推门进来:“不好了祝主任,一个组让有执业资格的进修大夫做大隐静脉曲张剥脱术,把股动脉切断了,下肢远端肿胀起来了,该怎么办呢?”祝庆华教授知道这是进修大夫解剖不清楚惹的祸,如不及时妥善解决,拖延下去的话病人就得截肢。这时已是下班时间,他来不及请示院方,更顾不上吃午饭,就立即赶到手术室,并联系好骨科大夫一起上手术,重新显露血管,纠正手术错误,使股动脉畅通,避免了使患者截肢的不良后果。事后,祝主任在全科大会上批评了带组的高年资大夫,要求进修医生做手术时本院带教老师一定要同台,全科都要引以为戒,决不允许此类事件再度发生。从此以后,科室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此类事情。

普通外科是承担医院急诊急救任务较多的科室之一,自从专业组成立到独立建科,多少次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抢救工作,每次祝庆华教授都身先士卒,冲锋在急救第一线,与兄弟科室密切协作,积极组织救治,为重大救治任务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较突出的救治任务有收治唐山丰南地震伤员、多起煤矿爆炸事故抢救、迎泽公园伤人事故、五台山重大翻车事故、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等。他还经常参加院内院外急会诊,每次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出主意,拿方案,以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挽救了一个个生命,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70年代一个大年三十的晚十一点种,急诊科来了个40多岁的急性休克病人,值班的普外科年轻大夫接诊病人后,一时无法判断病因,手足无措,又怕病人出事,于是请教正在与家人团聚的祝庆华教授。祝庆华教授得知情况后,跑步赶到急诊室,一边组织抢救,一边诊断病因,最终确诊患者为阻塞性黄疸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当场拍板立即做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手术。他亲自上台和值班大夫为患者实施手术,挽救了患者生命。当病人安置妥当后,祝庆华教授又详细地给大夫们讲解了诊治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这时已是凌晨两三点钟,大家尊敬地说祝主任辛苦了,他却幽默地笑笑:“大家都辛苦,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给了病人新的生命,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这次手术不仅给年轻医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专业课,也使大家明白了当一名合格医生必须具备的无私奉献精神。当年参加手术现在已经80多岁的赵德英教授说:“这个大年三十的手术我终生难忘,从这台手术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了祝教授为人师表的可贵精神!”。

在祝庆华教授的心理时刻装着病人,多年来他同情关心病人,视患者如亲人的高尚品德,为年轻医师树立了光辉榜样。

80年代初,有位从沁县农村来的继发性腹膜炎病人,病人52岁,曾在当地做过腹膜炎手术,但一直好不了。病人瘦得皮包骨头,腹部尚有开放性伤口,肠管就裸露在外面,上面全是脓疮。患者介绍在当地已住院半个多月了,没有好的治疗办法。这么重的病,患者因家庭贫穷,一日三餐就是喝点稀饭,吃块馒头,连菜也不买,节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治疗上,营养极度缺乏。祝庆华教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拿出20元钱给病人改善生活,加强营养。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医护人员都或多或少地为患者资助生活费,帮患者渡过难关。要知道当时祝庆华教授的月工资也就七八十元,相当于捐出了自己一个月四分之一的收入。同时针对患者病情是由于阑尾穿孔术后营养不良,低蛋白致使水肿组织长不住的原因,在改善营养的同时采取利尿脱水的办法,并结合培养细菌的结果,选择性地使用敏感药物,最终使患者痊愈出院。虽然患者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为表达感激之情,在出院那天专门托人定制了一面“仁心仁术,妙手回春”的大红锦旗送给祝庆华教授:“花这个钱干啥,应该省下来买营养品恢复健康的呀!”祝庆华教授却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在文革那个非正常的年代,祝庆华教授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斗和人身攻击。他被人戴上纸帽子、画了脸在医学院游行,人格尊严受到严重侮辱,当然工作也被停职了。他被安排打扫厕所、清洁院子、平整坑洼不平的路面。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仍然惦记着科里的工作,经常叮嘱前来看望的同事,要坚守岗位,不能耽误医疗工作。不管科里有谁遇上疑难请教,他都悉心指导;病人找到他时他就在厕所旁、院子里、马路上为患者看病,坚持尽一份医生的职责。1969年底,他还随医院搬迁去了朔县,在那里工作至医院迁回。在朔县期间,他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成为百姓爱戴的二院医生之一。

“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科技兴院”是山医大二院多年来的基本功能定位。作为二院普通外科奠基人的祝庆华教授,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成为医院发展史上一个出色的专家。他不仅是群众心目中的名医,医护人员眼中的优秀医学科研工作者,更是师生公认的一代名师。他为培养医学人才呕心沥血,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荣誉当之无愧。

祝庆华教授负责二院普外专业组工作后不久,出色的工作成绩受到领导认可,被任命为外科和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时任外科和外科教研室主任先后为马景昆、王子林。当时他协助主任主抓教学工作,整章建制,整顿秩序,治学严谨,使外科教学工作走在学校前列。当普外科独立后多年,教学工作依然保持了优秀传统。在大外科教学中,普外科承担了当时50%以上的教学任务,讲授内容有外科总论和各科分论。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祝庆华教授要求年轻医生正式上台讲课前必先听其他老师讲课、之后试讲,由高年资教师听课,提出不足,自己通过听讲和试讲改进不足后方能正式登台。他经常“手把手”地教年轻教师如何备课、讲解、书写板书,把自己的体会与经验与大家分享,使大家受益匪浅。在培养硕士研究生方面,他要求担任导师的同志必须先做二导,待取得经验后方可单独带教。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教学质量。他经常说:“我们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每一节课都必须是精彩的讲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应得的知识,绝不能应付差事,那样无异于犯罪!”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他认真备课,亲笔书写的教案本有厚厚一叠,自制的教学图表和自画的解剖图画逼真生动,订起来也厚厚一沓。他书写的板书工整、逻辑性强、排列合理,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刺激感,加之自制的教学图表和图画,使学生易学、易懂、易记,留下了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他讲课风趣幽默,善用比喻,深入浅出,常常将深奥的医学理论讲解得浅显易懂,便于学生掌握。许多他教过的学生都反映,祝老师的课生动活泼,同学们都会聚精会神地听;许多他的同事都说,祝老师是天生的讲课艺术家,口才好,妙语连珠,孩子们都愿意听。

祝庆华教授注重二院乃至全省普通外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平时门诊、手术、查房、病例讨论,他不放过每一个机会和细节,耐心细致地为下级医师讲解诊疗经验,启发式地设置问题让年轻医师解决,而后由他画龙点睛地总结,指出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使年轻医师学到真知。对临床工作中的疑难,下级医师有求教的,他随叫随到,一年365天,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风霜还是雨雪,他总是第一时间帮助解决。这样的工作作风,一直到退休后多年他都没有变。后来担任科室领导职务的吴永嘉、赵德英、郭炳麟等人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业务技术带头人。除自己手把手地培养外,他还亲自联系国内知名医院,有计划地选送年轻医师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回国内先进的诊疗技术服务病人。

祝庆华教授对下级医师非常关心,总是竭心尽力为他们创造工作和学习的良好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80年代的一个大年30晚上,一帮年轻人在手术台上做急诊接台手术,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正当大家饥肠辘辘的时候,祝庆华教授端着一盆热腾腾的饺子送来,看着大家在手术间隙轮流吃完,他才惬意的离开。原普外科主任郭炳麟1981年曾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一年,爱人是省人民医院一位科主任,一人带着3个孩子。为了使其安心在外学习,祝庆华教授经常带着罐头去家里看望,询问孩子上学等情况,有什么事就帮助解决。在北京开会时,他还专门抽时间去协和医院看望郭炳麟,并约他出来吃饭,桌上仔细询问学习情况、有什么困难,叮嘱他一定要把新技术学回来。他还辅导郭炳麟完成了一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郭炳麟后来也成长为科室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祝庆华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山西省医学会副会长、山西省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职务。多年来他致力于全省普通外科医学专业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每年都要策划组织一次全省普外科学术年会,介绍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交流专业领域内的诊治经验,使大家从理论和实践上,瞄准国内省内先进水平,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推动全省普外专业的发展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经省卫生厅批准,在他的主持下,由山医大二院普外科牵头举办了12期全省学习班,学员均来自全省各地基层医院,在二院经过一年理论与实践培训后,经考试合格颁发由山西省卫生厅盖章的结业证。当时普通外科几乎所有医生都参与了这一教学工作。12期学习班共培训学员90余人。这些学员回到各地市县医疗机构后,绝大多数都成为当地普通外科专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许多人担任了当地医院的科主任和学术机构主委职务,有的还因工作出色担任了院长等职务。如晋城市大医院的李树峰院长,不仅是外科主任出身,还担任了山西省医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的职务;晋中市人民医院的武院长、大同五院的王院长等,都是曾在二院进修学习的学员,由于业务工作成绩突出而被提拔到管理岗位上来的。祝庆华教授还作为主要策划者与组织者之一,一段时期内多次组织了每两年一次的京津冀晋蒙三省两市的华北地区普通外科学术会议,动员省内同行积极参加会议学术交流,为提高山西省乃至华北片区普通外科专业学术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官方微信

医院满意度调查

患者扫此二维码

医院满意度调查

职工扫此二维码

  • 主办单位名称: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备案号: 晋ICP备12002983号  邮编:030001

  • 晋公网安备 14010702070151号

  • 医院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382号